運動員是個吃青春飯的工作,絕大部分體育運動,對年齡都有較高的限制。
不過,近些年來,很多達到退役年齡的運動員,依然能保持相當的水準,甚至有一定的統(tǒng)治力。比如NBA的詹姆斯,在40歲的年紀,依然能拿到場均24.4分7.8籃板8.2助攻的驚人數據,是絕大部分球員最巔峰時期都無法企及的。網球界的德約科維奇,在36歲那一年依然包攬了四大滿貫中的3個冠軍,今年38歲的他前三個大滿貫都打進了四強。
你以為他們的“不老秘籍”在身體內,其實還真不是完全在此。來自美國霍普學院的運動學副教授Fiddy Davis Jaihind Jothikaran指出,他們的腦子,也是維持競爭力的關鍵。文體不分家,似乎在他們身上得到了應驗。
在我們的腦部,有一個結構,名叫前額葉皮層,是大腦中負責計劃、專注和決策的關鍵區(qū)域。和它對應的是杏仁核,一旦過度活躍,就會劫持表現(xiàn),導致恐慌、動作僵硬甚至沖動決策。專家指出,頂尖運動員在長期訓練中,可以更好地保持前額葉皮層的功能,從而在比賽的關鍵時刻保持鎮(zhèn)定,拿出最佳的表現(xiàn)。
除此之外,人體內還有一種化學物質,也可以起到關鍵作用,它的名字叫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(BDNF)。BDNF被稱為大腦的營養(yǎng)素,可以提高神經可塑性,也就是大腦通過經驗和重復不斷重塑連接的能力。這種重塑幫助運動員鞏固和強化神經元之間的連接,以更好地控制情緒、管理注意力并精確完成動作。
舉個例子,德約科維奇在比賽過程中,經常會采用深呼吸的策略。這種深呼吸表面上是用來平復情緒,實則在不經意間通過呼吸暫停的方式壓抑大腦中的壓力信號。此時再結合較高的BDNF水平,就可能讓他更快調節(jié)情緒、重新校準動作反應,從而比對手更快回到最佳狀態(tài)。
雖然運動員也逃不過自然規(guī)律,速度、反應和爆發(fā)力都會在職業(yè)生涯后期出現(xiàn)下滑,但他們的預判、決策和戰(zhàn)術卻可以隨著經驗的累積越來越強,并且更快地適應陌生賽場和局面。也就是說,心理的不斷精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生理的退步。
而且,這不僅僅是針對運動員,普通人同樣可以通過特定的練習,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,從而在關鍵時刻保持冷靜,做出正確的決策。
專家認為,有氧運動和協(xié)調性任務結合在一起,就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,比如舞蹈、復雜的身體訓練,甚至可以一邊快走一邊解各種難題。合理的睡眠、新技能的學習、正念冥想以及抗壓能力的不斷演練,都可以提升這方面的能力。
如果你的工作和生活中需要這樣的素質,不妨也嘗試進行這些方面的訓練吧,你也可以像這些運動員一樣優(yōu)秀。